首页 ->
 
北京市地下水压采的初步实践

 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一年间,北京接水8.7亿立方米,自来水厂“喝”水5.8亿立方米,向大宁、十三陵、怀柔、密云等水库“存”水1.2亿立方米,向城市河湖及水源地“补”水1.7亿立方米。笔者日前调查了解到,南水北调改善了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,促进了地下水压采,目前已完成105个单位157眼自备井置换,日置换水量4.4万立方米,置换人口48万人。这对减缓地下水下降速率,改善水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  水资源形势严峻

  据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,北京是资源型重度缺水特大城市。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。1999年以来北京连续多年干旱,年均降雨量480毫米,密云水库年均来水2.7亿立方米,为多年平均值的28%,官厅水库年均来水1.3亿立方米,为多年平均值的14%,年均形成水资源量约21亿立方米。

  北京城市快速发展,人口急骤增加。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1999年本市常住人口为1200余万人,2014年常住人口达到2100余万人。

  连续的多年干旱,加之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过快增长,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。到2013年底,人均水资源量由1998年的人均300立方米锐减至100立方米左右,不足世界平均的1/80,用水压力逐年增加。

  连续15年地下水位下降

  为了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,北京市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,不得不过度利用地表水、大量超采地下水,挤占农业和生态用水,造成地面下沉、生态恶化,河道自然径流基本断流。

  从1999年起北京市年均超采地下水5亿立方米左右,形成大面积超采区。据北京市水务局资料显示:2014年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24.5米,与1998年相比下降12.8米,地下水储量减少65亿立方米,与1980年相比下降18.1米,地下水储量减少92.5亿立方米。

  1980年,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6.7米,1998年降至11.88米,18年下降了5米。从1999年开始大幅下降,到2014年降至近26米,连续15年,平均一年下降近一米。

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由于水资源紧张、市政供水管线建设滞后等原因,朝阳、海淀、丰台、石景山以及部分郊区县的机关单位、居民小区开凿了一批自备井。据统计,截至2014年年底,城六区有6000多眼自备井,每年抽取2.4亿立方米地下水,约占城区供水总量的1/4。

  为地下水压采提供条件

  从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了解到,2014年12月27日,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向北京供水,通水一年间北京市累计收水8.7亿立方米,超过中线工程调水总量的1/3,受益人口1100余万,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以上。

  城市生活用水保证率提高。自来水厂“喝”水5.8亿立方米,占城区自来水日供水量的六成以上。南水北调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、丰台河西地区及大兴、门头沟等新城,中心城区城市供水安全系数由1.0提升至1.2。2015年1至11月,自来水厂利用本地地表水用量比去年同期减少2.75亿立方米。

  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增加。北京主力水厂逐步使用南水置换密云水库水,减少密云水库出库水量。2015年7月开始,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开始发挥效益,已累计向大宁、十三陵、怀柔、密云等水库蓄水1.2亿立方米,密云水库库存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,水库蓄水量于2015年11月突破10亿立方米。

  城市水生态环境改善。利用南水北调来水向城市河湖补充清水,与现有的再生水联合调度,增强了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,改善了河湖水质,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大宁调蓄水库、团城湖调节池、亦庄调节池实现蓄水,增加水面面积约550公顷。每天向河湖补水17~26万立方米,城市河湖水质接近地表水Ⅲ类,内城河湖水质有所提升。

  南水北调为地下水压采提供了有利条件。南水北调的有效补给,减少了地下水超采,让应急水源地“休养生息”,并进行天然回补和适当的人工回补,有效遏制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和漏斗面积的进一步扩大趋势。

  积极推进地下水压采

  2015年4月2日,国务院下发了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明确要求各地编制地面沉降区、海水入侵区等区域地下水压采方案。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提出,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,超采区内禁止工农业生产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。京津冀区域实施土地整治、农业开发、扶贫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,不得以配套打井为条件。2016年底前,京津冀完成地下水禁采区、限采区和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划定工作。

  北京市长期以来大量使用地下水,矿物质含量高、水质偏硬。而南水北调水取自丹江口水库,是优质的地表水,水质软、偏弱碱性,饮用后口感明显好于本地水,市民迫切希望喝上南水北调水。这为地下水压采提供了民意基础。

  目前,南水北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现状,为自备井置换提供了条件。2014年11月,北京市水务部门正式启动置换工作,北京市东部、南部供生活饮用的自备井最先关停。

  北京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,建立用水总量控制、用水效率控制、水功能区限制纳污“三条红线”,严格实行计划用水,有效整合地下水监测网、取用水户水量监测网,有步骤实施地下水压采工作。

  据北京市水务局的资料显示,2015年9月初,怀柔应急水源地实现了12年来首次热备涵养,每天地下水开采量由设计的33.4万立方米减采至10万立方米;日开采能力10万立方米的潮白河怀河水源地和日开采量5万立方米的潮白河绿化水源井已经全部停止开采。截至2015年12月底,应急水源地已压采0.31亿立方米,北京市地下水开采量比去年同期减少0.95亿立方米。此外,北京市已完成105个单位157眼自备井置换,日置换水量4.4万立方米,置换人口48万人。

  地下水压采的实践意义

  地下水压采是一项急迫而又具有长远意义的工作,任务复杂繁重,涉及多个部门,制约因素多。仅靠水务部门和南水北调办,工作职能和责任不匹配,甚至工作中会出现“大马拉小车”的现象,涉及其他部门的职能时,需要繁琐的沟通协调环节,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。

  然而,北京市不等不靠,主动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,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、利用、治理、配置、节约、保护各个领域,切实把节水和地下水压采放在重要位置,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生产全过程。

  北京市地下水压采工作,在较短的时间内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。从北京市的地下水压采实践来看,具有三方面示范意义。

  一是领导重视,形成全社会合力。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调配管理,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,研究长远目标和措施办法。将水资源开发、利用、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,落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。建立完善部门分工协作和行业协调联动机制,指导和督促各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,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,密切协调配合,形成工作合力。

  二是健全机制,完善政策法规体系。以健全法律法规、完善标准体系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为核心,形成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长效机制,引导、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、利用、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行为,对涉水领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,依法加大查处力度。全面实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、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,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,充分发挥水价在节水中的杠杆作用。

  三是工作到位,地下水压采不失时机。从京石段应急供水开始,北京市就谋划完善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指标体系、考核办法、奖惩机制。中线工程通水后,不失时机地加大压采力度,加强监督和考核。因为工作抓得紧,抓得及时,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成效。

(来源:中国南水北调报 2015年1月12日 作者 江河



  相关新闻:


[ ]
[ 关闭 ]